“十三五”的绵阳答卷·城市建设

一座城市的发展,既要有大刀阔斧改革创新的“大蓝图”,也要有用心编织百姓宜居的幸福“小目标”。

在绵州大地上,一座座美丽的建筑崛起于青山绿水间,一个个工程项目密布在城市乡村中。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基础道路的修建、学校的建设、老旧小区的改造提升,百姓的住房保障……一件件城建攻坚项目的落地、实施,不断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让幸福感在“家门口”落地生根。

“十三五”以来,我市提出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城建攻坚行动”,将城市建设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旨在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5年来,我市以“建设新区、完善组团、提升旧城”和夯实县域为攻坚方向,着力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为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市民的满意度、获得感稳步提升。

站在“十三五”即将收官的时间点,回望过去5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绵阳)科技城,正生机勃勃,向阳而生。扎实推进新区建设有形象、组团有活力、旧城有变化、县域有突破,小镇有特色的目标,城市能级得到大力提升。

新区“有机生长”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12月的绵州,冷风轻寒。

在草溪河综合整治工程现场,沿线生态绿地打造效果初现,生态绿廊式滨水休闲带状公园的效果徐徐展开,美丽壮观,市民休闲娱乐功能齐全……

“我们每天都会去绿道散步、体闲、锻炼,想不到几年前还是荒河滩的地方,如今竟成了滨河绿带的城市公园,成了网红打卡地。”带着孩子的市民吴女士说。尽管寒风阵阵,可河道边的乔木和月季花、三角梅交相辉映,错落有致,公厕、停车区、路灯等已配置齐全。

草溪河综合整治工程是我市打造的重要民生实事。西起高新区原河边镇晏家堰,东至安昌河与草溪河汇合处,全长约18公里。目前,作为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生态打底工程一标段已建成投用。

草溪河工程是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生态打底的亮点之一。按照城市新区高标准规划建设,自2016年以来,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已完成市政基础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投资约470亿元。

窥一斑而见全豹。在城市新区建设中,我市坚持生态打底,以人民为中心,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布局,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全域公园式、山清水秀的美丽新区。

5年来,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已建成“四纵四横”骨架道路35条,共38.2公里;建成全国最大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33.5公里;修复建设草溪河、安昌河等生态绿道40余公里;建成各类道路配套管网超过200公里;建成各类公用服务商业配套建筑面积超过67万平方米;建成各类拆迁安置房超过60万平方米。

组团协调发展 完善城市功能

从经开区到青义西科大方向,以前只能走长虹干道或滨江西路长虹干道(由南到北)穿城而过。家住经开区的市民高国华在西科大附近上班,每天要早早开车出发,几乎要穿越整个中心城区才能到达上班地点。20多公里的路,上下班高峰期要走差不多一个小时。去年起,从经开区直接上一号桥走新一环路,拐到205省道,过青义涪江大桥就到西科大。或者走机场西路,再上二环路到科大立交下,直接到西科大附近。他说,两条路差不多半小时左右,几乎节省了一半时间。

曾经,绵阳城区一环偏弱、二环路不通的局面让城区交通格外拥堵。2016年,我市提出了“重构一环、贯通二环”的重点城建攻坚系列工程计划,将一环路由15.8公里拓展为24.8公里,二环路通过省道205线实现闭合后,全长约57.6公里。5年来,城区新改扩建83条(座)城市道路和桥梁。“重构一环、贯通二环”的全面通车,改造新建城市道路451.47公里。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推进城市新中心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和沿线土地开发建设,不断做大做优绵阳城区;优化城市布局,加强城市原本零散组团间的联系,尤其是将游仙经济试验区和五里梁经济开发区串联在一条发展轴上,完善了城市功能。

依托于新一环路、二环路,我市城建部门针对主城区功能过于集中,人口密集、组团发展不均等问题,通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专项行动,统筹推进沿线各组团的中小学、幼儿园、医院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新区组团功能,疏解旧城。作为重要民生实事,绵阳市儿童医院建设项目于2019年6月主体完工,该项目是中央投资项目,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孩子们撑起了健康的天堂。

通过一系列优化城市布局,加强了城市原本零散组团间的联系,城市功能得到完善,统筹推进沿线各组团的幼儿园、中小学、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新区组团功能,缓解了旧城拥堵。

旧城双修更新 提升城市品质

绵阳丝厂家属区是4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乱搭乱建,车辆停放杂乱无序,管道、线路、住房渗漏等问题多多。目前,该小区改造即将完成,其外观与“跃进路1958”房屋类似,有质感的红砖墙面引人注目,年代感十足,还解决了防渗水问题。且将对小区管线、绿化进行改造,还新增了停车位。

丝厂家属区的改造提升是我市实施“城市双修”改善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全市已开工改造老旧小区924个,完工857个,改造面积约461.83万平方米,涉及5.26万户、受益群众约18.1万人。5年来,提升红星街等主城区背街小巷和主次干道130余万平方米街道面貌。

在旧城“有机”更新中,我市还实施了以公园城市建设综合环境提升为代表的系列专项行动,全面提升绵阳体育公园、人民公园、西山公园、富乐山公园、南山公园面貌,新建了小枧湿地公园、科技城人才公园、御营坝滨河绿道等……5年来,随着绵阳各处的公园绿地建成,百姓幸福感倍增。

此外,绵阳城区背街小巷治理也取得显著成效。在推进城镇“厕所革命”中,全市公厕新改建完工335座。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累计培育创建国家、省、市级特色小城镇12个。

城市设施建设是发展的“灵魂”。“十三五”以来,绵阳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15年底的125平方公里拓展到162.6平方公里,城区建成区道路面积率由2015年底的12.93%提升到16.20%,路网密度由2015年底的每平方公里6.68公里提高到每平方公里8.09公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市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发展思路,以“绣花”精神、匠心建设、加快建设“中心城区300平方公里、300万人口”I型大城市,为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创新中心和科技特区提供坚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努力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四川重要示范城市。